“能再帮我核对下站位吗?”9月3日,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入围作品巡演后台,视障演员王莉攥着同伴的胳膊轻声问,尽管同伴的视力也不到0.3……他们用一曲《无障“爱”》唱出了这个城市的互助与温暖。舞台上可以看到,有的老板会为需要帮助的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有的小朋友唱着成长的烦恼……烟火中有笑有泪的人生,就是群星奖创作的源泉。
一路,有爱相助
巡演的节目中,有两个用爱打破“障碍”的故事。
《无障“爱”》演出照
一个故事发生在幕后。《无障“爱”》开演前,全盲的王莉攥着低视力的同伴的手候场,这是他们早已习惯的结对方式,出场或谢幕,哪怕有一点微光,也要为别人照亮前路。
节目以视障人士的视角讲述他们内心渴望的不只是被帮助,而是被平等对待的心声。小品里的故事也来自于视障人士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境。没有复杂配乐,所有声音都来自人声与身体:拍手是“生活的节奏”,跺脚是“行走的脚步”,盲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成了“独特的打击乐”——这是团队特意去掉配乐的大胆决定,只为让观众更专注于他们的心声。
常人其实无法想象这群或全盲或低视力的视障青年如何创作出这档节目:为了练走位,演员在成百上千次练习,直到肌肉记住每一步的距离;排练地点在闵行,他们大多住在金山、嘉定等远郊,每周要独自坐两三个小时地铁,换乘两三趟车是常事。“每次坐地铁,总有人主动让座、帮我们报站,排练演出的路上也是一样,帮助我们的人太多了。”王莉说,“我们的艺术团叫作美爱融合艺术团,‘美爱’二字,正是取自英文‘May I help you?(我可以帮助你吗?)’,现在我们也想用艺术去帮助别人!”
确实,如今他们在生活中也成了传递温暖的人:带视多障患者(伴有自闭症、脑瘫等)做活动、唱歌跳舞,陪他们动手做文创;组织健视人群和视障人士一起参观展览鑫耀证券,既学习知识,又这样的双向奔赴增进彼此沟通……之前有个电影《奇迹乐队》,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电影里有一句歌词:“我的世界并不是黑暗的,那里有你,也有我。”
《假币真情》演出照
还有一个打破“障碍”的故事发生在面馆。舞台上,智障客人递出手绘“假币”,面馆老板笑着接过——这是沪剧小戏《假币真情》里的片段。故事源于导演栾岚偶然看到的一篇报纸报道。栾岚是北方人,却对沪剧情有独钟。“这样的故事,应该用沪剧让上海的善意被看见。”她立刻找到浦东新区沪剧非遗传承人严蓉,两人一拍即合。为了还原市井味,她们走进上海老面馆:记下老板递面时的习惯,观察老食客的细节……最终的舞台上,大家共同合力,让这家面馆永远为需要帮助的人,送上一碗免费的冒着热气的面条。如此暖心的面馆,善良的人群……遍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
小区,藏着暖意
人生路上,有人为你挡风遮雨;小区里,更是交织着人间悲喜。
《房东来了》演出照
几个奶奶辈的人唱着rap(说唱),用锣鼓书《房东来了》在房东和租客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个作品的作者兼演员沈玉琴,把自己在居委会多年的工作经历搬上了舞台。小区里查群租时,她曾见过三居室挤22张床,电线拖在湿地上;也见过年轻人怕麻烦,遇事只自己扛。有一次,她组织房东和租客开座谈会,听着年轻人吐槽“房租贵”“想家”,房东们感慨“不知道年轻人这么难”。“不如用锣鼓书把这些事唱出来。”沈玉琴把群租故事改成合租日常,让退休房东和年轻租客彼此增加了解,从误会到互助。
为了让传统锣鼓书更贴近现代观众,辅导老师陈思燕在曲调里掺了快板、贯口,甚至设计了一段说唱,租客的台词里还穿插了四川、江苏方言。“上海是座包容的城市,传统艺术也该包容新东西,”陈思燕说,就像剧中的房东和租客,来自不同地方,却能互相理解,这就是上海。“我们几个主演都快能当年轻人的奶奶了,演20岁的姑娘小伙子,一开始特别别扭。”沈玉琴笑着说,“为了找感觉,我们每天看年轻人的短视频,学他们说话的语气,练他们的动作,练到后来,一开口就能让人忘了我们的年龄。”
《心声》演出照
而苏州评弹《心声》,则是嘉定区望新小学的孩子们演给大家的“心里话”。创作团队为了让孩子们“自己演自己”,认真找小朋友聊天,小朋友吐槽:“双休比平时还忙,要上好多补习班”“回家作业像小山鑫耀证券,写不完就怕被老师说”。这些也成了《心声》的核心内容。主创团队说:“孩子们还把自己的动作融进了表演,比如生气的时候跺脚,开心的时候拍手,演得特别真实。”演出时,台下的家长感慨道:“听到孩子唱‘作业写不完’,忽然觉得平时对他太严格了,这部作品提醒我们,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股券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