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绥化日报弘大速配
本报讯(王洪亮 特约记者 鲁芦)庆安县第二小学班主任老师张亚娜创新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育模式,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因此荣获全省教育指导奖和教育设计一等奖。
张亚娜开展社会教育注重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她经常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夏令营等时间,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访残疾人,唤起同情感;寻访能人,提升奋斗感;拜访战斗英雄,锤炼争先感;会见能工巧匠,培养创新感。
社会教育并非必须走出校门,校园也有许多场所和载体。利用抗战纪念板,进行红色基因教育。自从学校建起抗战纪念馆,张亚娜组织学生瞻仰抗战英雄人物,这成为孩子熟悉社会的重要渠道。依托少年军校,进行强军爱国教育。张亚娜紧紧抓住少年军校这一新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军事活动,培养爱国情怀,强化坚毅品格,凝聚集体观念,这也成为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换楼道画廊图片,进行时代感悟教育。张亚娜利用20米长的楼道,办起彩图画廊,开设了“时代窗口”“新景观赏”“社情展望”等栏目,组织学生绘制彩画、放大照片,放置画廊里,并每半个月一更新,经常吸引学生和老师驻足观赏。
张亚娜探索出有目标、有挚爱、有趣味、有创新、有渗透的“五有”工作法,使社会教育模式稳步推进。有目标:她把培养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的目标,针对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想动态,积极推行分层施教,因人施教,着力让学生打好复合型人才根基;有挚爱:她认为老师对学生最重要是有挚爱,而且这种爱要充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孩子的知心人;有趣味:作为老师要温柔平和,孩子才会把老师看成自己的亲人;有创新:教学不能仅拘泥于课堂,要敢于走出去开辟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激发情感共鸣,具有重要作用;有渗透:对低龄孩子的教育要将学与育结合,知与行合一,将德育教育渗透日常生活和授课之中。为此,她摸索出浸润式、启发式、诱导式、操作式的德育模式,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使得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股券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